同许许多多的佛教寺院一样,大悲寺也修建在远离尘世的深山之中。
唐王山大悲寺古庙(原名)始建于1668年,清代复修,距今已有300多年。2000年6月,大悲寺进行第三次复修。如今,在海城市南端的毛祁镇境内有两座大悲寺。
沿着绿树掩映的乡村柏油路,我们来到了坐落在唐王山附近的大悲寺。寺依山势而造,前后为四进,逐次升高。由山门中间一道大门进去,殿堂两侧塑有两尊高大的武士像,威风凛凛、恕目圆睁。这就是一般佛教寺院里常见的护法金钢。
走过山门,拾阶而上,迎面就是一处处殿堂。海城文管所的刘强所长介绍说,原来的大悲寺分东西两院,西院有正殿三间,硬山式建筑、前有回廊、殿前两侧有东西配房、山门一间、门两侧各有小角门及钟鼓二楼;东院建正房五间、东厢房四间、前门房六间,西第三间为门洞,均系硬山式建筑,院内原有七眼透龙碑二甬。原址的大悲寺在文革时期就已经破败不堪了。如今在原址重建的大悲寺却几乎没有了原来的影子。
在三进“不肯走观音殿”前院内,一株白龙古槐枝繁叶茂,一株香柏已经枯死。据说这两株古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。寺里的谭居士说,大悲寺是本地比较有影响的寺院,历史上曾吸引了众多人纷纷前来朝拜,终日香火不断。但现在,只有院内这两株古树见证着大悲寺悠久的历史。而记载大悲寺的石碑也已迁到另一处在建的大悲寺。
我们在大悲寺寻古觅幽之时,远处隆隆的凿山开矿炮声不时传来。谭居士说,大悲寺所在的唐王山富含镁砂,为开采镁砂,终日炮声不断,不仅建筑受损,佛门的清静修行也受到干扰。不知这是不是在别处又建一处大悲寺的一个原因呢?
当我们驱车走向另一处大悲寺时,回望山门的对联:唐王一去留古刹沧桑虽幻真心在;故国方兴乐有情日月惟新大道流。不觉有时移境迁之感,好在历史在匆匆走过的同时,总是会给我们留下一些可供凭吊或寻找的痕迹,让我们顺着历史的遗存,在凭吊或寻找的过程中,来解开心中的疑惑,来充填对知识的渴求。
毛祁镇境内另一处大悲寺,是由原址移建而成的,位于黑音山麓曹堡村东南一隅,两个大悲寺彼此相距20余公里。此处风景绝佳,站在东山坡向西一望,一泓碧波倒映着青山蓝天,如诗如画。这个大悲寺,规划设计是三层殿,大雄宝殿已落成,属二层殿:一层殿为天王殿,二层殿为藏经楼,还有山门、院墙。在新建的大雄宝殿前,记者一行还看到了据说是受过皇封的大悲寺七眼透龙碑。它就是从唐王山大悲寺迁移此地的。
“唐王山大悲寺古刹也,未识创自何年……大清光绪十年岁次”,碑文清晰可见。碑头三龙戏珠活灵活现,其下中央刻有“作善降祥”的字眼;碑底为海水纹。另一块碑即为公德碑。这里的一位居士告诉记者,大雄宝殿前的石阶大多是从唐王山原址搬过来的,当然也包括这两块石碑的石基。为保留原有的风貌,大雄宝殿砌筑所用的都是原址搬来的砖瓦。青色的砖瓦,给人一种远古的幽思,不知其是否也能记住自己流离的身世?
历史上的大悲寺分东西两院,如今,在毛祁镇又有两处大悲寺的出现,其中原因固然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,但其给世人留下的却是太多的思考。
当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,来到这青山碧水中的清静之处,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低沉的诵经声和清脆的木鱼声,而是历史的凝聚,体会到的是时代前行的步伐和对盛世的歌咏。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,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努力,只有珍惜和呵护,宝贵的历史文物才能代代相传,渊远的历史文化才能延续以至发扬光大。